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
【摘要】今年,受新型冠状肺炎疫情影响,大学生的假期延长,延误了正常到校学习和参与社交活动,必然使其学业加重并增加其心理负担。因此,为探究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本研究采用UPI调查问卷对1000名在潍高职院校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危机干预。而研究发现,积极心理学以独特的视角展开心理教育,有利于激发人内心的积极力量和品质,建立积极的人格,实现心理问题的主动预防,引导人们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解决困难。因此本文结合当前新型冠状病毒防控的形势,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探讨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这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良好校园环境的构建及保持社会的和谐稳定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大学生 心理危机干预 积极心理学
【引言】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赵晓静主持的《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课题编号:2020YZG015;参与人:张旭春,李玉,焦红卫,李菁华,张婕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为《新型冠状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目前已完成UPI问卷的施测与数据处理。
【成果内容】
1.问题缘起
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不仅仅是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更是重大心理危机事件,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后开展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是国家救援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高校中的学生群体而言,他们正处于由青年期向成人期的转化过渡阶段,不仅生理和心理不成熟,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控制力也有待提高,特别是本次新型冠状肺炎病毒蔓延的猛烈性和情况的特殊性,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更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至关重要。
目前各高校对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都非常重视,从组织制度、规章预案、队伍培训等方面投入很大力量,建构了多级危机信息网络,力图实现危机对象的早发现、早干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一定不足之处,心理危机干预效果还有待提升。
积极心理学是 20 世纪末在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其将研究重点放在对人们良好行为的培育上,在对待周遭的人和事务时,提倡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充分调动个体的积极因素,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以及优秀品质,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充分挖掘自身潜能,使个体的心理危机得到缓解,并且获得良好的生活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本身具有积极的力量和心理品质,强调激发人的正面潜能,抑制人的消极情绪,使人保持平和的心态,理性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人格中积极的一面,丰富了积极人格、快乐、幸福感及积极心理状态的相关内容,将积极心理学与传统心理学进行合理整合,并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干预中,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在潍高职院校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大一、大二、大三共1000名大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UPI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所谓UPI调查问卷指的是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一种精神卫生和心理健康调查表,其目的是尽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心理问题成因,避免心理问题转化为心理危机。UPI是测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的重要研究工具和手段,能够全面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为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依据。此外,UPI还能够起到心理卫生的宣传作用,引导大学生了解和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强化心理保健意识,提早发现心理危机情况。
UPI调查问卷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表、大学生家庭情况和大学生身心健康三个部分,填写问卷的目的是对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可能出现心理危机的身体和心理因素进行统计,为我们应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数据支持。UPI能够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大学生抑郁、苦恼、矛盾冲突、人际敏感等身心症状,是衡量亚健康或不健康的重要标准。UPI调查汇总,分数越高代表存在的问题越多,问题越严重。
3.研究结果
本次研究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0份,问卷回收率为99%,有效问卷970份,问卷有效率为97%。根据UPI测试结果分析标准,将被测试大学生划分为三类,一类是明显存在心理问题且需要重点关注和干预的对象,评判标准为分数≥25分或第25题(想轻生)的肯定回答者;第二类是可能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判断标准为得分在20-24份之间,或8、16题有一题作出肯定回答者;第三类是心理健康的学生,即不属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外的被测试学生,问卷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在有效的 970份问卷中,有245名被试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重点关注或干预,其中男生比例高于女生,有335位被试大学生可能存在心理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和适当关心,有390名被试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总体而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需要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
表1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 |
项目 | 第一类 | 第二类 | 第三类 |
男 | 135 | 13.90% | 145 | 14.90% | 190 | 19.60% |
女 | 110 | 11.40% | 190 | 19.60% | 200 | 20.60% |
合计 | 245 | 25.30% | 335 | 34.50% | 390 | 40.20% |
4.政策建议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突发性、公共属性和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正值农历春节期间,对社会各个领域都产生了严重影响。对以往突发事件进行研究发现,有相当多的大学生缺乏应对突发事件的经验,情绪不够稳定,缺乏分析和决策能力,容易受暗示,行为较冲动。而在本次研究调查的1000名大学生中,有25.26%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应激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明显上升,急需对其采取精准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措施。
4.1 增强积极心理学干预心理危机的效能
4.1.1 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心理危机的化解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对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目标进行整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心理素质,其二是通过有效的干预方式化解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对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预防,防患于未然,第二个对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化解。只有兼顾这两个方面,才能够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本次研究发现,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乐观,需要进行积极的心理干预,因此在日常的校园生活中,学校应当让学生树立起培养自身积极品质和化解心理危机的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坎坷,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而不是一味的选择逃避。
4.1.2 丰富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内容
(1)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更多关注学生的消极层面,围绕大学生的心理危机来开展,多为对大学生心理疾病的治疗和对心理危机的化解。而积极心理学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的观点,即变被动干预为主动预防,而预防实际上就是对大学生心理危机的事前干预,关键就在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应当关注自身积极的心理品质,特别是针对那些存在一定心理问题的同学,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当适当引入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的相关内容;在课外教学实践活动中,也应当增加相关环节,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的。
(2)加强大学生积极的心理体验
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心理体验过程,只有当外在的积极体验作用于内部时,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心理体验既来自于学生外部的感官愉悦,也来自于学生内在的心理享受。积极的心理体验与某种人格特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个体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后,内在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形成内在驱动力,促进积极心理品质和人格的发展。具体来讲,可以将积极的心理体验引入到心理健康课教学过程中,以此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对于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有着重要的作用。
4.2 扩宽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途径
4.2.1 开设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国外的大部分高校很早就开设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要手段。需要注意的是,积极心理学课程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有着一定差异性,因此在进行授课时,应当引入更有积极意义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书籍,在课堂上更多的传播包括如何获得更多的幸福体验,如何培养自己的自信心,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等积极理念。除了在理论上进行指导外,在实践上也应当积极丰富学生的体验,让学生亲身感受在体验的过程中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4.2.2 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其他学科中
在高校各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最大化发挥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彰显教育功能,多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创新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探索,构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对于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都有着重要作用。
4.2.3 建立和完善大学生心理档案
积极心理学强调对心理危机的积极预防,完善的心理档案能够记录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心理活动状况,能够作为评定和监控大学生个体心理行为的依据。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档案指的是以其成长历程和心理特征为依据构建起来的,用于预测其心理行为并为实施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提供指导和参考依据的动态化系统。
通过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掌握每一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跟踪大学生心理动态变化,提早发现存在心理危机倾向的学生,并采取有效措施激发其内心积极品质和力量,防止极端情况的发生。心理档案的建立有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心理活动状况,有利于家庭、社会、学校相互配合,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的合力。